白蝕症增情緒病風險 及早緩和徵狀 減患者精神壓力
發布時間: 2024/07/02 00:00
白蝕症是一種因自身免疫系統錯誤攻擊皮膚黑色素細胞、導致皮膚色素脫失、並出現白色斑塊或斑點的疾病。此症不具傳染性,但身體出現的皮膚徵狀,可對患者的生活、社交、工作甚至伴侶關係等帶來全方位影響。有皮膚科專科醫生指,女士普遍對自己外觀較為重視,白蝕症可為她們帶來重大的心理困擾。
首次發病年齡 30歲以下為主
皮膚科專科醫生唐碧茜表示,白蝕症又被稱為「白癜風」,是因皮膚黑色素細胞受自身免疫系統錯誤攻擊而引發的疾病,因皮膚色素減少,出現奶白色、邊界分明的斑塊或斑點;這些徵狀可在全身任何位置的皮膚出現,較常見的則包括眼皮、咀唇、鼻子、手腳、腋下以至下身部位等:「任何年齡人士均可能患上此症,但臨床上首次發病的個案年齡,以30歲以下為主。資料推算,現時本港約1%人口患白蝕症。」
與免疫系統問題有密切關聯
白蝕症成因可與基因問題、家族遺傳、皮膚創傷、精神壓力等有關,亦常與不少免疫系統相關疾病有密切關係(例如約15%白蝕症成人患者,同時有甲狀腺問題),因此醫生在診斷時,除了白蝕症本身的徵狀外,亦可能會視乎情況檢查患者有否同時患上紅斑狼瘡症、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免疫系統失調而誘發的疾病。
宜做好防曬 減皮膚癌風險
唐醫生指出,不同種類的白蝕症,皮膚徵狀出現的形態會有區別,例如「節段性白蝕症」個案的徵狀較常以局部形式出現,而「非節段性白蝕症」的徵狀則可遍佈全身。此症不具傳染性,亦不會直接對健康構成威脅,「但因皮膚黑色素是阻隔紫外線的天然屏障,因此白蝕症患者宜做好防曬,以免皮膚癌風險增加。」唐醫生說。
女性患者情緒影響尤其明顯
白蝕症的皮膚徵狀嚴重程度因人而異,不同患者對各自徵狀的反應亦有差別,以女性為例,部份症狀較輕徵的個案,可能會選擇以衣著或化妝遮蓋患處,外國甚至有病人在患處上紋身;但唐醫生指,臨床上也有不少女士對此感到極度困擾,甚至因此衍生各種情緒與感情問題:「曾有一位任職銷售員的30多歲女士,白斑徵狀出現在全身多處,日常工作時擔心顧客以為自己有皮膚病,總是『遮遮掩掩』因而影響表現;她每天花長時間塗遮暇膏,情緒緊繃,某次求診時更透露因下身位置亦有病徵,夫妻親密關係受影響,說畢在醫生面前崩潰大哭,可見此症雖不直接影響生理健康,對患者的情緒及心理影響卻是難以估計。統計數字顯示,白蝕症患者出現抑鬱或焦慮等情緒問題的機率,較一般人高5倍。」
醫生因應患者情況 安排適當治療組合
若經確診患上白蝕症,現時常用的治療方式,包括外塗類固醇、光學治療(如紫外光燈)、及結合維他命D與磷酸酶抑制劑的藥物等;部份個案在病徵趨穩定後,可考慮黑色素細胞移植方案,從身體不常外露的皮膚位置抽取黑色素細胞,並將它們移植到有白蝕的皮膚上。最新獲美國食品及藥物安全局(FDA)核准使用的外塗藥物,是首款針對治療白蝕症的藥物,適用於12歲以上、白蝕徵狀佔全身皮膚比例10%以下的個案,醫生會因應不同個案需要,安排合適的治療組合,助患者將病情及早緩和。
備注
唐碧茜醫生提醒,白蝕症的治療有多種不同方案,各有不同成效及副作用,患者如有疑問,應向其主診醫生查詢。
(資訊由皮膚科專科唐碧茜醫生提供)